11月17日,阿里巴巴打造的“千问”APP公测版正式登陆各大应用商店,用户可免费调用与GPT-5性能相当的Qwen3-Max模型。
上线首日即因访问过载出现短暂服务中断,部分用户反馈在对话框输入指令后无法获得响应。但这并未阻挡用户热情,11月19日,千问APP最高升至App
Store免费应用总榜第三名。
千问APP作为阿里巴巴“ALL
IN ONE”的AI个人助手,标志着阿里AI战略从B端市场向C端的拓展。用户现在可直接通过千问APP免费调用与GPT-5性能相当的Qwen3-Max推理模型,同时还能使用Qwen3-千问模型解决工作、学习及生活中的各类问题。在产品设计上,千问与同类AI产品相似,但在功能上较之前的通义有所增加,包括AI视频、AI绘图、音视频速读、实时记录、AI笔记、深度研究等多项新功能。
千问APP初战告捷,但面临的市场挑战不容小觑。
从用户规模看,千问与行业头部产品存在较大差距。QuestMobile报告显示,截至今年9月,豆包月活达1.72亿,DeepSeek为1.44亿,而通义(千问前身)仅排在第10名,月活305万。
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透露,旗下“通义千问”开源模型近两个月下载量增长2倍,突破2000万次。
在B端市场,“阿里云百炼”服务客户量由9万增长至23万,增幅超过150%。早在今年7月,阿里千问在海外知名API平台OpenRouter上的调用量就曾两天超过500亿tokens-1。到7月底,千问以10.4%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四,超越OpenAI的4.7%。
千问APP的推出,标志着阿里C端AI战略的全面转向:从过去依赖夸克“工具+AI”的缝合式嫁接路线,彻底转向打造千问原生AI交互入口的集中突破。此前,阿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夸克身上。今年3月,夸克升级为“新夸克”,被宣传为阿里的AI旗舰应用。
然而,正当市场认为夸克将承担起阿里AI旗舰的重任时,千问的推出透露出阿里C端AI战略正在经历紧急转向。
这一转变源于阿里高层对当下AI超级入口竞争白热化的一种反应。在C端AI这个战场上,依附于搜索框的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对标ChatGPT的野心。
阿里之所以紧急转向,是因为看到了独立AI入口的巨大价值,以及竞争对手在该领域的快速进展。领英创始人里德·霍夫曼有句名言:“如果你对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不感到尴尬,那说明你发布得太晚了。”但对大厂来说,后发制人亦是常事,前提是对手不能是其他大厂。豆包已经开始把AI从工具做到生意里去了。用户发现,在豆包里随便聊聊护肤、家电、旅游路线,答案里会直接出现抖音商城商品卡片,是可点击购买的交易入口。
这意味着,AI不再是“问答产品”,而是新的内容入口、新的推荐系统,甚至是新的电商入口。对阿里而言,这触动了其最核心的电商业务神经。
阿里在抢占AI超级入口的道路上,拥有毋庸置疑的资源优势。首先是技术领先。阿里千问底部采用最新的开源Qwen大模型。Qwen3-Max参数规模超万亿,与北美头部通用基模GPT-4的差距正进一步缩小。
其次是场景优势。在国内,阿里有淘天、饿了么、高德、飞猪、钉钉、支付宝,分别掌控着购物、外卖、出行、旅行、办公、支付等高频核心场景。然而,这些巨大的场景优势同时也是一定的包袱限制。
当AI介入交易,最大的挑战是阿里能否保证决策的中立性。人们期待AI引擎能给出诚实的正确答案,而千问能否保证自己生成的决策是没有利益倾斜和偏见的?
淘宝推荐算法将从“猜你喜欢”升级为基于千问用户行为数据的“未开口即推送”模式。未来,用户行为数据将通过千问实时反哺淘宝、高德、钉钉等阿里生态应用。阿里巴巴宣布将在2025-2027财年累计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云和AI基础设施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