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特尔中国40年,一直在讲一个关于连接的故事。
今年的英特尔产业创新生态大会上,英特尔官宣在华合作伙伴超过15000家,累计推动PC出货超过10亿台。
“这是我们第一次披露这个数据。”一位英特尔内部人士说。
为了突出其在中国市场的连接属性,英特尔在大会上邀请了联想、华硕、惠普、超聚变、立讯精密等采用英特尔处理器、推理加速卡、AI解决方案的客户,通过产品讲解的方式为其站台。
连接客户,连接产业,今年的主线都将围绕18A这个工艺节点展开,然后分别拓展至酷睿Ultra为代表的消费级产品,以及至强CPU和Gaudi加速卡为代表的服务器解决方案。
一切连接都将基于18A
作为代工业务的主力节点,英特尔此前已经宣布18A节点将在亚利桑那Fab 52量产,并且首发在代号为Panther Lake的酷睿Ultra第三代SoC的CPU Die上。与此同时,英特尔还将在俄勒冈的D1X Fab量产18A节点。“俄勒冈是我们(英特尔)的大本营。”另一位英特尔内部人士强调。
根据公开数据,英特尔目前在全球总共拥有16座工厂,中国成都现有一座封装厂,美国俄勒冈的希尔斯伯勒设有全球最大的研发与制造中心D1X,18A工艺节点即诞生于此。除了Panther Lake,代号为Clearwater Forest的至强6+也将采用18A工艺,并于2026年上市。大会现场,英特尔还首次公布了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Gaudi 2E推理加速卡。Gaudi 2E加速卡的GPU配备24个张量核,2个矩阵数学引擎,显存容量96GB,卡间互联带宽225GB/s,提供单机4卡、单机8卡、双机16卡和三机24卡四种解决方案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三机24卡方案还加入了预填充、解码分离技术,该方案针对671B参数模型定制,并发数超过190,每秒输出超过6000 tokens。
另外,英特尔还推出了开放式的解构超节点方案,单机配备4U高度AI服务器,内置四个Gaudi OAM形态计算模组,由于采用开放以太网互联标准,且计算机架和交换机机架独立,客户可根据需要对节点进行Scale up扩展,支持8、16、32、64颗GPU,最高支持1024颗GPU。
据了解,英特尔目前已经与中国移动旗下移动云基于解构超节点方案,打造了一台包含志强6处理器和8台4U AI服务器和3台博通TH5交换机的32卡分布式集群。
由于扩展上的自由度,一位英特尔工作人员强调,该方案适用于不需要特殊定制普通企业,“后期可以很轻易增加计算节点。”
另外,英特尔还在大会上首发了代号为Crescent island的下一代GPU,该产品将于2026年上市,但未明确是否采用18A工艺。
今年4月1日,陈立武出任英特尔CEO的首秀中提及希望将英特尔打造成伟大的晶圆厂,在内部大刀阔斧改革,但并未提及过多中国市场。英特尔中国40年,作为资深半导体人士,尤其是与中国半导体产业渊源颇深的陈立武,用比较流利的中文,在线送来了祝福。
陈立武的演讲除了致谢中国合作伙伴外,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明确与客户连接的核心业务线:客户端、数据中心、边缘计算。当然,陈立武没有明确说,核心的代工业务,将以18A工艺节点为线索,将客户端、数据中心等产品线串联起来。“我的任务很明确,确保英特尔的产品能解决您最关键的挑战,助力大家在市场上赢得先机。”陈立武说。
除了陈立武,今年9月份接任中国区董事长的王稚聪也完成了自己的首秀。王稚聪在英特尔近30年的职业生涯,基本上伴随着这家外企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路线。“在计算架构上,我们走过了从中小型机到PC的崛起;在网络层面,我们见证了三十年前的以太网,发展到庞大的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,再到现在,PC、数据中心、物联网、互联网和AI都融合在一起。”王稚聪说。
对于英特尔18A工艺节点这个“连接器”,王稚聪将其类比为重庆这座城市。
王稚聪表示,重庆依山而建,空间利用极致而巧妙,与英特尔18A芯片的剖面结构有着奇妙的相似之处——底部是背部供电层,上面是信号层。“一个小小的芯片就像一座微缩城市,以极致方式利用空间。轻轨的流动如同信号的传递,摩天大楼仿佛电路的延展。”王稚聪说。
在介绍英特尔未来在半导体领域的服务时,王稚聪谈到了目前的Chiplet(芯粒)模式,“过去英特尔以设计大型、复杂的单芯片为主,如今正转向基于芯粒的设计,将芯片拆解成更小的功能单元,就是芯粒,再在单一封装内进行集成。”
王稚聪表示,未来既向用户提供通用的解决方案,也能生产定制芯片,适应不同的需求。在英特尔的展区,一位芯片设计业务的负责人也强调英特尔接下来开放的定制业务,“不管是GPU、NPU还是其它产品,都可以来找我们谈合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