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付宝要收费了。
“免费”,原本是支付宝与银行、银联争锋时的神兵利器。
可如今,“草根出身”的支付宝放下了自己绝活,“名门正派”的银行却与支付宝背道而驰,开始推出各种免费政策。
是否高举免费大旗,只是双方竞争的一个缩影。
过去的13年里,支付宝、银联、银行之间,发现了太多合纵连横的宫斗大戏。
从惺惺相惜,到剑拔弩张。所有的纠葛,起于利益,止于利益。
支付这个江湖,从未平静。
1、江湖新秀
2003年,十月秋日的一个午后,淘宝网财务部的三名员工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,对着一个Excel账目表,一行行核对账目。
这天,支付宝正式上线。
办公司颇为简陋,只有三台电脑、一台传真机。这3名员工,也是从运营部临时调配而来。
第一个月,支付宝上成功交易了30多笔,大概一万多块钱。
谁也没有想到,这个需要人工核对Excel表格,会如一条“贪吃蛇”,一点点收集数据,最终成长为浩如烟海的庞大数据库。
而他们也没有想到,短短的十二年后,在淘宝建立的双十一狂欢节中,支付宝一天的交易量,就将达到912.17亿元。
此时的支付宝,初涉江湖,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支付功能以外,还充当了电商交易中的“信任中介”。
此时的银行,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以工商银行为例,一方面在向商业银行转型,一方面在推进网银业务,焦急地寻找网上客户。
因此,当支付宝团队拜访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下属的西湖支行时,银行虽然对支付宝的未来半信半疑,但支付宝背后的淘宝,却是一个能切实带来现金流的优质客户。
利益互补,合作很快达成,甚至为了能和支付宝合作顺畅,工行还专门升级了系统。
银行与支付宝“一拍即合”。
两人正在浓情蜜意之时,一个不速之客闯入——银联。
此刻,银联正在做的事情,是“银行卡的联网通用”,本质上与支付宝业务有冲突。
因此,支付宝一出现,就和银联有些剑拔弩张。
2、“天下武功唯快不破”
2004年的一天,马云主动找到了银联。
马云当时的想法是,只要通过银联,便能打通所有银行渠道,省去他们一家家谈判的功夫。
但交流了半个小时,双方便客套地表示“再约”。
是银联傲慢吗?并不是。
事实是,当年的银联,生涩稚嫩,虽很快建立了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,但只在线下通用,在线上,并没有实现与银行间的联动。
这意味着,囿于技术原因,双方合作失败。
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报道,在一两个月后,当时的中国银联高层又主动向ChinaPay负责人问及此事,后者回复:“马云似乎要自己干了吧。”
支付宝已迫不及待。捷径探索失败,马云便率队,一家一家银行去啃。
也就是这一年,支付宝从淘宝网拆分,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、运营公司,随后,开始了自己在线上支付领域的狂奔猛进。
马云称,2005年,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年。
此后,支付宝开始在通往牛逼的道路上,一路狂奔。
当年2月,支付宝推出全额赔付制度,随后与多家银行和VISA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向淘宝外谋求拓展。
2009年,支付宝推出“整合生活资源”战略,打造水电煤缴费、信用卡还款、缴纳罚款、学费、行政类缴费以及网络捐赠等多项服务,全年交易额2871亿人民币。
2010年底,支付宝用户突破5.5亿,除了淘宝和阿里巴巴,外部商家已超过46万。
从淘宝的一款附属工具,爬到线上支付的霸主地位,支付宝仅用了八年时间。
“支付宝成功的关键,是抓住了场景”,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,在线上做支付,关键在于拓展场景。
而支付宝,正是一直在迅速而机敏地寻找任何能扎根的场景,从而抓住了互联网支付兴起的这波机遇。
不过,在支付收割线上场景的同时,马云也有顾虑:支付宝,实际上是在灰色领域游走,非法集资的阴霾不散。
这种恐慌,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蔓延,体量越大,恐慌越重。
支付宝在2010年,积压了100多亿资金。
马云曾对外表示,“阿里巴巴能让我睡着觉,淘宝也能让我睡着觉,支付宝让我成天睡不着觉,因为随时可能让我进监狱”。
好在,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,持支持的态度。2011年5月,下发了第一批牌照,支付宝位列其中。
支付宝顾虑解除了,有人却开始紧张了。
银联,默默看支付宝出生、崛起、自成一派。
薛洪言介绍,对接多家银行后,支付宝“就像商场收银台,pos机可支持所有银行的银行卡”。
这实际上,已与银联的作用极为相似。
支付宝与银行的你侬我侬的合作,实际上就在绕开银联,堂而皇之地瓜分银联收益。
2011年,银联刚建立网上无卡交易处理平台;但支付宝已获牌照,一骑绝尘。
慢悠悠的银联,在线上,对于快速、狼性的支付宝,毫无招架之力。
3、高手对招
在支付宝收割线上场景时,银联在费劲心血的培育线下市场。
数据显示,截止2012年,银联在全国300多个城市,设立了36万个“银联便民支付点”。
与此同时,在线上舞得风生水起的支付宝,意犹未尽地将目光投向线下——银联的大本营。
两大高手对决,一触即发,整个支付市场神经都紧绷起来。
2012年,是第一次论剑。
支付宝以货到付款为切入点,推出了线下的物流POS支付方案。
和线上模式类似:支付宝与银行直连,绕开银联。
但仅一年时间后,支付宝用一句暧昧的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”,宣布停止POS机业务。
后来,据《南方都市报》报道,上海银行因将收单机构号借给支付宝使用,收到银联开出的高达2000-3000万元的罚款。
虽然上海银行并没有真正交出罚款,银联也没有正面回应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对于支付宝蚕食线下支付领域的举动,银联方反应激烈。
支付宝暂时偃旗息鼓。
2014年至今,是第二次论剑。
POS机被禁,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推出了二维码扫码支付方式。
这一年,被誉为支付宝发力扫码支付的元年。即使一度因“安全隐患”问题,被央行叫停,却依然断断续续推进着。
而银联为了对抗扫码支付便捷的用户体验,也推出了自己的“云闪付”,主推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。
今年7月,央行转变对二维码支付态度。有了政策支持,支付宝如虎添翼,推出各种优惠政策,发力线下场景。
在这一轮的对抗中,支付宝有着庞大有粘性的用户,而银联则有强大的POS渠道优势,鹿死谁手还未可知。
4、围攻光明顶
在银联与第三方支付激战正酣时机,银行一直处在围观状态。
薛洪言表示,“如果不考虑余额转账,所有的支付都是从一个银行卡,到另一个银行卡的过程。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银联,都是离不开银行的。”
银行存贷汇三种业务,支付宝看似与“汇”有冲突。但实际上,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贷,占八成左右。
这意味着,银行是在“吃利差”:3%收钱,6%-10%放贷。因此,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充足现金,寻觅优质贷款客户。
一开始,支付宝作为一种工具,可以给银行带来现金流,银行也乐意与支付宝合作。
但随着支付宝体量越做越大,在与银行谈判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强势。
银行与支付宝嫌隙渐生。
并且,银行发现,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,获得了最关键的用户数据,渐渐成为真正的“信用体系”。
有了数据,围绕支付,支付宝建立了整个金融生态:理财、借贷、消费。
一直磕着瓜子看着银联和支付宝打仗的银行们,最终也被裹挟到战乱中。
2013年,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,余额宝横空出世。
这款由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,大受欢迎。一年后,规模近6000亿,并刮起了互联网理财风潮。
这股乍起的强风,不仅把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送上行业第一宝座,也让银行感到刺骨寒冷。
在支付宝后,各种“宝宝类”产品频出,随着之后的P2P理财,银行最重要的现金流被侵占。
而支付宝,也从一个支付工具,变成间接覆盖整个存贷汇业务的金融巨头。
“站在门口的野蛮人!”银行如此形容他们,又急又气。
工商银行,是最早和支付宝合作的一批银行,也是在2014年,第一批调低支付宝快捷支付的转账限额的银行,理由是“保护用户资金安全”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银行的“刁难”,马云高呼,“这是支付宝艰难,也是最光荣的时刻”。
但除了限额,银行貌似也没有其他办法。
最让银行胸闷的是,余额宝的钱最终还是存在自己账户上,却要付比之前高得多的利息。
吃利差的银行突然被噎着了。
实际上,6000亿的规模,并不能和银行整体百万亿规模相比。
真正让银行胆颤的,是整个金融行业互联网化趋势,更担心自己跟不上这个趋势。
薛洪言认为,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,就如一条闯入传统金融行业的鲶鱼。
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创新,造成银行业务流失,也使银行开始反思,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。
被敲了闷棍的银行,展开自救:建立网络银行部、成立直销银行、手机银行,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等。
最为保守的银行,终于开始抬头看天。
5、盘踞一方
支付宝与银行、银联的冲突,就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冲突。
互联网金融吐槽传统金融死板,传统金融指责互联网金融冒进。
有意思的是,双方都在羡慕对方的“监管环境”。
互联网金融因为监管滞后,不仅乱象丛生,且要不停猜测监管可能动态,羡慕政策明晰的传统金融;传统金融则认为,条条框框束缚了自己,嫉妒互联网金融的“监管套利”。
在激烈交锋的时期,支付宝和银行、银联都有些激动。
冷静下来后,双方发现,在支付领域,依然有很多合作的可能。
首先,支付市场复杂而庞大,足够合作开发。
其次,在一些领域上,支付宝和银联,还有更巨大的对手——国际的Visa、万事达。
双方对外发言时的措辞,变得缓和,从“叫板”,变为“合作”、“配合”。
支付宝与银行、银联的13年混战,用户其实并没有太多感知。尽管背后精彩得,就如一场宫斗大戏。
好在是,中国的支付格局初现,割据混战暂停,各家挂出了止战牌,盘踞一方。
当然,这场利益蛋糕的争抢大戏,远没有到落幕之时。
有利益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