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时代裂变的风口,每个深夜刷手机的年轻人都该问问自己:究竟是我们驯化了AI,还是早已在无数次的点击中,把自己驯化成了算法期待的模样?必须承认的是,AI的全面崛起确实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,也以倍速提升了产能。
2024年6月,《中国青年报》一项调查显示,94.8% 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生活开启了“倍速键”,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事情,获得更丰富的体验。 原本需要读完一整篇论文,不过几秒钟时间,AI就帮你提炼出了此中精华;原本没有思路想写的文章,AI能给你分分钟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样稿;原本还需要大量花费精力做的旅行攻略,现在问一问AI,就能变身成一个靠谱的旅行向导。
从大家最常接触的购物平台来看,推荐算法连接起了商家和消费者两端,它会把相关内容推荐给更感兴趣的用户,信息在“看碟下菜”的过程中得到更精准地分发,提升传播效率,既能帮助用户减少无效数据过载带来的低效浪费,也能帮助商家把产品推送给最有可能的潜在用户。
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,只要你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过任何东西,你就已经成为了算法的一部分。
你以为的AI全网推荐,可能只是在一堆花钱买广告的商家中,选到了花钱最多的那一家。
那个声称“为你而生”的数字服务生,从AI助手到AI客服再到AI推荐,每一个都正悄悄把鲜活的生活体验压缩成可计算的数据包——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,我们失去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主权。 比爸妈更懂我的AI 大数据无处不在,似乎如空气一般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丝角落。
当AI成为最懂你的“老朋友”,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温柔的精神围猎。
当我们惊叹于AI能写出情诗、画出名画、预测消费倾向时,或许更应该警惕那些看不见的“数据茧房”。这或许暗示着破局之道:与其让算法定义我们的喜好,不如主动创造生活的留白。
事实上,人类对于是否运用算法也有着自主选择权。
目前看来,抖音、淘宝、B站、微博、美团、知乎等各大平台均已支持用户在“个性化推荐管理”界面中随时开启或关闭相关功能。关闭后,系统将不会基于个性化推送处理个人信息,仅会推送与用户偏好无关、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或广告。
在这个AI定制一切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“非理性”的冲动:突然想吃巷口烧饼的执念,明知性价比低却想宠爱自己的奢侈,以及那些无法被数据化的浪漫与愚蠢。 毕竟,生活不该是精妙的数学公式,而是一场允许试错的冒险游戏。
人人都用AI,并不代表人人都能用好AI。
算法和人类之间从来不是一种敌对的关系,人们在抱怨算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时候,应当饮水思源,思考一下算法又是从何而来的。按人类的需求,为我所用,这才是算法的初衷。